震惊!网约车司机竟骚扰未成年女乘客,追问是否处女

2135png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在便利出行的同时,也频频曝出安全隐患。从乘客隐私泄露到司机恶意绕路,再到更恶劣的性骚扰事件,每一次负面新闻都刺痛着公众神经。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女性乘客正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就在近日,一则"网约车司机骚扰未成年女乘客,追问是否处女"的新闻引爆网络,再次将网约车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网约车性骚扰事件频发暴露监管漏洞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并非个案。据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网约车性骚扰投诉超过200起,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占比高达35%。涉事司机往往利用封闭的车内空间和乘客的弱势地位实施言语或肢体骚扰。更可怕的是,部分平台对司机的背景审查流于形式,甚至存在"带病上岗"的情况。这些事件暴露出网约车行业在司机准入、行程监控、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形同虚设

在此次事件中,最令人愤慨的是受害者年仅16岁。按照相关规定,网约车平台应对未成年乘客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包括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设置等。但调查发现,涉事平台这些功能要么隐藏过深,要么需要复杂操作,实际使用率不足10%。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竟然可以轻易关闭,让保护机制沦为摆设。这种对未成年人安全漠视的态度,无异于为犯罪分子大开方便之门。

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暗藏风险

深入调查发现,涉事司机曾多次被投诉言语不当,但平台算法仍持续为其派送女性乘客订单。这暴露出网约车平台过度依赖算法而忽视人工审核的弊端。一些平台的智能派单系统会基于"好评率""接单量"等单一维度评估司机,却对投诉内容缺乏有效识别。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追求接单效率,刻意弱化风险提示,导致问题司机得以长期活跃在平台上。

社会共治刻不容缓

要根治网约车乱象,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治体系。监管部门应出台更严格的准入标准,建立司机行为黑名单共享机制;平台必须完善实时监控和应急响应,对性骚扰等行为零容忍;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乘客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善用行程分享等功能。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才能让网约车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