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回应成都一家三口溺水:将加强水域巡查力度

1221png

近年来,城市水域安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网红打卡地到社区人工湖,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藏危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溺水身亡的人数高达5.7万人,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过60%。就在近日,成都一家三口溺水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当地派出所回应称将加强水域巡查力度,这一表态引发公众对城市水域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度思考。

城市水域安全隐患为何屡禁不止

随着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大规模开发,开放式水域数量激增,但配套的安全防护措施却严重滞后。许多景观水体缺乏明显的警示标识,救生设备配备不足,夜间照明系统形同虚设。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水域存在设计缺陷,如陡坡入水、暗流漩涡等危险因素,却未设置有效隔离设施。这些管理漏洞让看似美丽的城市水域变成了隐形杀手。

派出所巡查机制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基层警力在开展水域巡查时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管辖范围广、水域分散导致巡查难以全覆盖,一个派出所往往要负责数十公里河道;另一方面,专业救生装备短缺,民警缺乏系统的水上救援培训。此外,部分市民对安全警示置若罔闻,擅自进入危险区域游玩,更增加了管理难度。这些现实问题使得预防性巡查效果大打折扣。

智能监控技术能否补位人工巡查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水域监控系统开始显现优势。通过高清摄像头结合人脸识别,可实时监测危险区域人员活动;声光报警装置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警示;无人机巡查能快速覆盖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但技术手段也存在盲区,如恶劣天气影响识别精度,系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如何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成为提升水域安全的关键突破口。

市民安全教育短板亟待补齐

调查显示,近八成溺水事故与受害者缺乏基本的水域安全知识有关。当前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社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公众对水域风险认知存在严重偏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危险水域嬉戏却不自知,这种"亲子式冒险"行为暴露出安全教育的深层缺失。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市民安全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

多部门协同治理的破局之道

水域安全管理涉及公安、水务、城管、街道等多个部门,但现实中存在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有专家建议建立联合指挥中心,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监管合力。例如水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公安部门加强执法巡查,社区网格员开展日常监督,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快速响应。这种协同治理模式或将成为破解水域安全难题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