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善意不是无限度的!美方若错判形势后果有多严重?

1070png

近期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当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声称"中国已变得不可投资"时,国际舆论场骤然升温。这种带有明显偏见的言论不仅扭曲了事实,更折射出美方对华认知的战略误判。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欢迎各国企业,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单方面的善意若得不到对等回应,终将难以为继。

经贸压舱石作用正在被美方单边行动削弱

过去四十年间,中美贸易额增长250多倍的双赢格局正在遭遇挑战。美方连续对华加征关税的贸易战手段已导致美国消费者多支付1300亿美元成本,其所谓"脱钩断链"政策更使全球供应链承受不必要的震荡。中国美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超过60%会员企业仍将中国视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这种市场选择与政治操弄形成的鲜明对比,暴露出美方政策与市场规律的深刻矛盾。

科技围堵正在催生反制措施的连锁反应

美国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收紧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的行为,已超出正常竞争范畴。但历史经验表明,封锁往往加速自主创新——中国半导体专利申请量近五年年均增长20%,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算力领先。当荷兰ASML公司警告"出口管制将推动中国自主研发"时,美方应当警醒:技术霸权主义终将促使更多"备胎计划"转为现实,最终削弱的是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

地缘博弈红线不容任何战略误判

在台海、南海问题上,美方"切香肠"式试探已多次触碰中方核心利益。解放军东部战区常态化战备警巡、中俄联合海上演习等举措清晰传递信号: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如磐石。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最新模拟推演显示,若在关键议题上误判中方底线,可能引发远超预期的连锁反应,这种风险成本是任何理性决策者都难以承受的。

当某些美国政客仍沉迷于"从实力地位出发"的旧脚本时,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中国已贡献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一。从RCEP生效到"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落地,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交往基本准则必须得到恪守。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的,中方善意确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不可侵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