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摊贩权益如何保障?
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成为各地促进消费、解决就业的民生工程。然而近日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抵管理费"事件引发热议,视频中摊主无奈表示"一条烟顶三天摊位费"的遭遇,折射出流动商贩权益保障的深层困境。据全国流动商贩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超67%摊主遭遇过不规范收费,如何平衡城市管理与小微经营者生存权,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直面的课题。
管理费收取标准为何雾里看花
事件曝光后,当地通报称涉事工作人员存在"以烟代费"违规行为,但未明确管理费的具体核算依据。调查发现,全国90%以上的夜市摊位费缺乏公示制度,郑州某夜市同类摊位月费从300-1500元不等。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指出,根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临时摊点收费应遵循"补偿成本"原则,但实际执行中常出现费用与服务质量脱钩、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情况。
小微经营者维权面临三重困境
流动商贩普遍存在取证难、投诉难、维权成本高的现实困境。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案例显示,83%的摊贩纠纷因缺乏书面凭证无法立案。本次事件中摊主拍摄视频的维权方式虽引发关注,但更多摊贩担心举报后遭"隐形惩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显示,每10个摊主中就有7人选择"忍气吞声",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权力不对等的结构性矛盾。
规范化管理的地方实践探索
成都"摊贩积分制"、杭州"夜市经营码"等创新举措值得关注。以成都为例,通过电子缴费系统实现费用透明化,配套设立摊主代表大会监督资金使用,使投诉量下降62%。深圳则试点"社区共治"模式,由商户、居民、物业组成管委会共同议定收费标准。这些实践表明,技术赋能与多元共治相结合,能有效破解管理僵局。
平衡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的制度设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要求"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但落地需要细化规则。专家建议建立三级保障体系:省级制定收费上限、市级明确服务清单、街道公开收支明细。上海市已率先将摊贩纳入灵活就业登记,配套职业伤害保障,这种将"堵"变"疏"的治理智慧,或许能为全国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