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天价采购曝光:万买普通产品 校长作说明

4913png

近年来,高校采购乱象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几百万的"天价宿舍"到几十万的"天价打印机",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问题不断挑动着公众神经。近日,某高校被曝出以75万元采购普通产品的消息再次引爆舆论,网友们纷纷质疑:"这些钱到底花在了哪里?"高校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使用单位,其采购行为本应公开透明,但现实中却屡屡出现价格虚高、质量不符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更损害了教育公平和社会信任。

采购清单曝光引发舆论哗然

事件源于一份高校采购清单的意外曝光。清单显示,该校以75万元的价格采购了一批市场价仅需十余万元的普通电子产品。更令人费解的是,同类产品在其他高校的采购价普遍在20万元左右。这一巨大差价立即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质疑。有专业人士指出,按照正常招投标流程,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显然不合常理,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或利益输送的嫌疑。

校长紧急回应难消公众疑虑

面对舆论压力,该校校长迅速作出说明,称采购程序完全合规,高价源于"特殊定制需求"和"后续服务保障"。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平息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定制"不过是常规配置的简单调整,根本不值如此高价。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近年来的采购预算连年攀升,但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却明显滞后,这种反常现象让公众对校方的解释更加难以信服。

高校采购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深入调查发现,当前高校采购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一方面,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不完善,容易出现"熟人评审"现象;另一方面,验收环节流于形式,导致高价低质产品蒙混过关。此外,高校采购信息公示不充分,社会监督难以有效开展。这些制度缺陷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是导致天价采购频发的深层原因。

建立长效机制方能治本

要根治高校采购乱象,必须建立全流程的监督机制。首先应当完善政府采购平台建设,实现价格透明可比;其次要健全评审专家回避制度,防止利益输送;更重要的是要引入第三方审计和公众监督,让每一笔教育经费都在阳光下运行。只有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堵住高校采购中的漏洞,让宝贵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这起天价采购事件再次敲响了高校治理的警钟。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不仅关系到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期待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采购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让每一分教育投入都能真正造福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