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市政回应员工上班时间做操:系工间操活动,符合规定

705png

近年来,关于公职人员工作状态的讨论屡屡成为社会热点。从"办公室躺平"到"窗口服务态度",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近日,一则"甘肃市政员工上班时间做操"的视频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否属于"摸鱼"行为。随着舆论发酵,当地政府迅速回应称这是正规的工间操活动,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这一事件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工作与健康平衡的深层思考,也引发了关于机关单位管理规范的广泛讨论。

工间操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政策依据

工间操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54年,中央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将工作间隙的体育锻炼制度化。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次明确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活动"。甘肃省此次引发争议的工间操,实际上是落实国家健康政策的常规举措。多地政府机关都将工间操纳入日常管理制度,通常安排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

久坐办公的健康隐患与科学应对

现代办公模式下,公务员与白领群体普遍面临久坐带来的健康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久坐列为十大致死致病元凶之一。医学研究表明,连续静坐90分钟以上,膝关节血液循环将减少50%,腰椎间盘压力显著增加。工间操正是针对这一健康隐患设计的干预措施,通过简单的拉伸、活动关节等动作,有效预防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发生。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短暂的工间锻炼反而能提升后续工作效率。

公众监督与机关形象的平衡之道

此次事件反映出公众对公务员工作状态的高度关注。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公务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检视。甘肃市政的快速回应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公众认知与制度实践之间的落差。要化解这种矛盾,机关单位需要更主动地公开日常工作规范,通过政务新媒体等渠道普及政策背景,让群众了解工间操等制度的设立初衷和科学依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

职场健康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放眼全球,重视员工健康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趋势。谷歌等科技巨头为员工提供健身房和瑜伽课程;日本企业普遍推行"ラジオ体操"(广播体操)制度;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工作每两小时应有15分钟休息时间。这些做法不仅提升了员工健康水平,还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医疗支出和缺勤率。我国推广工间操制度,正是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接轨的体现,应当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