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栋楼里栋已成危楼,政府启动紧急排查和加固工作

2604png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正面临严峻的安全考验。墙体开裂、地基下沉、钢筋裸露...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心中的隐痛。据住建部统计,全国现有老旧小区约17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其中不少建筑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某市老小区40栋楼中惊现10栋危楼的消息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随即启动紧急排查和加固工作,这一事件再次将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议题推上风口浪尖。

危楼频现暴露老旧小区安全隐患

走进该老小区,斑驳的外墙、歪斜的阳台、裸露的钢筋无不诉说着岁月的侵蚀。居民张阿姨指着楼体上触目惊心的裂缝说:"这几年裂缝越来越大,下雨天屋里都会渗水。"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老旧小区并不罕见。专家指出,这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住宅,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施工工艺落后、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建筑已出现结构性损伤,承重构件严重老化,在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下极易酿成重大事故。此次排查发现的10栋危楼中,有3栋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必须立即停止使用。

政府紧急响应启动全面排查加固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当地政府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住建、应急、街道等多部门联合行动。首批20名专业检测人员已进驻小区,采用雷达探测、红外成像等先进技术对全部40栋楼展开"体检"。同时,对已确认的危楼立即采取围挡警示、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住建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按照'一楼一策'原则制定加固方案,优先处理危险性最高的建筑。"据悉,政府已紧急拨付3000万元专项资金,预计首批10栋危楼的加固工程将在3个月内完成。为确保施工质量,工程将实行全过程监理,并邀请居民代表参与监督。

长效治理机制破解改造难题

在紧急处置的同时,政府着手建立老旧小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完善动态监测系统,为每栋楼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另一方面创新改造模式,探索"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此外,还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等项目统筹推进,实现"一次施工、多重提升"。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推动《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修订,明确产权人、使用人和政府的三方责任,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危房改造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从临时应急到长效治理,从单栋加固到整体提升,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危楼攻坚战,不仅关乎数千居民的安危,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随着排查工作的深入和改造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将迎来"逆生长",重新焕发安全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