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错人+用裤子擦手双重暴击!这个派出所的执法水平遭质疑

6241png

近年来,基层执法规范化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钓鱼执法"到"暴力执法",每一次执法争议都会引发公众对公权力边界的讨论。就在近日,某地派出所因"抓错人"和"用裤子擦手"两起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不仅暴露了个别执法人员专业素养的缺失,更折射出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性。当执法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镜头记录,如何提升执法水平、重塑执法形象,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执法乌龙事件暴露程序漏洞

据媒体报道,该派出所民警在未核实身份信息的情况下,错误地将一名市民当作嫌疑人带走。这种"宁可错抓不可放过"的粗暴执法方式,严重违背了《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关于身份核查的明确要求。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民警在发现错误后,不仅没有及时道歉,反而以"配合调查是公民义务"为由搪塞。这种程序意识淡漠的表现,直接导致执法公信力受损。

用裤子擦手折射职业素养缺失

在另一起事件中,民警在完成指纹采集后,竟用当事人裤子擦拭手上的印泥。这个看似微小的动作,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执法队伍中存在的职业素养短板。执法过程应当保持专业和尊严,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相关规定,更伤害了群众感情。有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可能涉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侮辱他人行为。

舆情应对失当加剧信任危机

事件曝光后,涉事派出所的回应更显被动。先是矢口否认,后在视频证据面前才勉强承认,这种"挤牙膏"式的危机处理方式,直接导致舆情持续发酵。对比其他地区公安机关建立的三级舆情响应机制,该派出所既缺乏舆情预判能力,又没有规范的应对流程。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指出,在新媒体时代,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舆情应对原则,任何拖延和掩饰只会让事态恶化。

执法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

这两起事件看似独立,实则暴露出基层执法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公安部数据,2022年全国警务督察部门共受理执法投诉12.6万件,其中程序违法占比达3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某专家建议,应当从三方面着手改进:完善执法记录仪使用规范,建立执法过错终身追责制度,加强基层民警法治培训。只有当每一个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