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教你自检:这个习惯不改,你的银行卡信息分分钟被盗

2975png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银行卡盗刷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支付诈骗案件同比激增67%,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位网民遭遇资金损失。许多受害者直到收到银行扣款短信才惊觉被盗,而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的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网警提醒:以下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正在让你的银行卡信息处于"裸奔"状态。

公共WiFi成信息泄露重灾区

在咖啡厅、商场等公共场所,很多人会习惯性连接免费WiFi进行支付或转账操作。殊不知,这类开放式网络极易被黑客攻破。犯罪分子可以轻松搭建同名钓鱼热点,一旦连接,手机中的所有数据传输都将被截获。更可怕的是,部分恶意WiFi会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即使断开连接后仍能持续窃取信息。网警建议,在外尽量避免使用公共网络处理金融业务,必要时可开启手机流量进行支付。

简易密码等于给小偷配钥匙

调查显示,超过60%的银行卡盗刷案件与弱密码有关。"123456"、"生日日期"这类密码在黑客眼中形同虚设。专业破解软件能在1秒内试出6位纯数字密码,而包含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的组合则需要数年才能破解。不少人为了方便记忆,还在多个平台使用相同密码,这导致一旦某个平台数据泄露,所有账户都会沦陷。安全专家强调,为不同账户设置独特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是保护资金安全的基本防线。

扫码支付背后的隐形陷阱

街头随处可见的优惠扫码活动,可能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近期出现的新型诈骗手段中,犯罪分子会伪造商家收款码,或在正规二维码上覆盖透明恶意码。消费者扫码后,资金并未进入商家账户,而是直接流向境外洗钱平台。更隐蔽的做法是在二维码中植入病毒程序,自动获取手机银行权限。网警特别提醒,扫码前务必确认商家资质,支付时仔细核对收款方信息,切勿贪图小便宜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