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馨被曝戏份多于娜扎,剧组回应角色安排
近年来,影视行业频频因"戏份分配不均"引发争议,从《青簪行》的阴阳剧本到《长歌行》配角加戏风波,演员戏份问题已成为观众最敏感的神经。当流量与实力、咖位与角色需要产生碰撞时,往往掀起舆论巨浪。近日《雪鹰领主》剧组便陷入这场漩涡——新人演员李凯馨被曝戏份超过女主角古力娜扎,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折射出观众对影视创作公平性的集体焦虑。
戏份争议背后的数据对比
网友通过逐帧统计发现,李凯馨饰演的孔悠月出场时长达到217分钟,而娜扎饰演的余靖秋仅有189分钟。更引发热议的是,原著中余靖秋作为官方CP戏份占比超30%,但剧中多个高光时刻被改编给女二。某数据平台显示,"李凯馨戏份"搜索量单日暴涨480%,相关话题下超6万条讨论质疑"带资进组"和"魔改剧本"。
剧方回应引发的二次争议
制作方声明强调"每个角色都有完整故事线"的解释未能平息风波。细心的观众发现,声明中刻意模糊了"女主角"定义,将娜扎角色称为"女性主角之一"。影视评论人@圈内老鬼 指出:"这种文字游戏暴露出行业潜规则——当资本介入选角时,戏份分配早已偏离艺术考量。"
行业内的戏份博弈潜规则
多位匿名剧组人员透露,当投资方指定艺人时,常见操作是"B角签女主约,A角拿女主戏"。2022年某S+古装剧就曾出现女二带编剧进组的情况。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后期剪辑混乱,某平台购片主任坦言:"现在评估项目要先看演员番位条款,避免买到'假大女主'剧。"
观众审美与资本逻辑的角力
舆情监测显示,超72%的观众认为"戏份应符合角色定位"。这与平台推崇的"流量均衡"策略形成矛盾——为平衡多方才资源,常出现"给顶流镶边,给新人加戏"的畸形配置。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指出,这种"端水式创作"正在消解类型剧的叙事完整性。
原著粉与剧粉的认知割裂
在《雪鹰领主》超话中,剧粉认为"孔悠月人设更丰满",原著党则晒出小说段落控诉"女主高光被转移"。这种分裂恰恰暴露改编困境:当IP改编过度迎合市场偏好时,必然造成核心受众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该剧豆瓣评分已从开分6.2跌至5.4,其中"魔改"标签占比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