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户谈近日严重旱情影响种植,网友热议抗旱措施

4603png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形势严峻。作为"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桂林也未能幸免。当地农户反映,持续干旱已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部分农田甚至出现绝收情况。这一话题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桂林旱情#、#农民抗旱#等话题登上热搜,折射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这场"烤"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抗旱措施。

桂林农户讲述干旱下的艰难处境

在桂林阳朔县,种植砂糖橘的李大叔望着干裂的田地愁眉不展。"往年这个时候橘子都开始挂果了,今年连花都开得少。"他算了一笔账,由于干旱导致减产,预计今年收入将减少六成以上。像李大叔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桂林多地出现灌溉用水紧张、农作物枯萎的情况。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桂林市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2.6万亩,其中重旱3.2万亩,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网友献策:从传统智慧到科技创新

面对旱情,网友们纷纷建言献策。有网友建议恢复传统蓄水方式:"可以学习古人修建更多山塘、水窖,雨季蓄水旱季用。"也有网友提出科技方案:"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结合物联网实现精准灌溉。"农业专家指出,当前抗旱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传承"深挖井、广积粮"的传统抗旱经验,也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在桂林部分地区试点的智能灌溉系统,可节水30%以上,值得推广。

政企联动探索长效抗旱机制

针对持续干旱,桂林市政府已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协调水库放水灌溉。同时,一些农业企业也在行动,某柑橘种植基地投入200多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有效应对干旱挑战。专家建议,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抗旱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包括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广抗旱作物品种、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等。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从桂林的旱情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如何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既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场抗旱攻坚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