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回应'客户取款猝死'事件:监控显示员工已尽到基本救助义务

7350png

近年来,银行网点服务纠纷频发,从排队时间长到服务态度争议,再到突发意外事件处理,每一次都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近日,一则"客户在农行取款时猝死"的新闻登上热搜,监控视频中家属质疑银行救助不及时的画面引发广泛讨论。在舆论持续发酵之际,农行官方发布声明称"员工已尽到基本救助义务",这一回应将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与人文关怀推至风口浪尖。

银行应急机制面临公众拷问

事件监控视频显示,当事客户在柜台办理业务时突然倒地,工作人员随即拨打120并尝试基础救助。但家属质疑从发病到救护车抵达的20分钟里,银行未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且员工急救操作不够专业。这暴露出金融机构在突发事件处置上的共性短板:多数网点缺乏专业医疗设备,员工急救培训多流于形式。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银行业服务投诉中,15%涉及应急管理问题。

法律责任与道德义务的边界之争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银行主要对资金安全负责,对客户健康仅有"合理限度内的注意义务"。但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87%受访者认为金融机构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争议:当客户突发疾病时,银行是应该严守操作流程等待专业救援,还是应当突破职责范围实施救助?某股份制银行风控主管透露,过度救助可能引发二次伤害纠纷,但消极应对又会招致舆论谴责。

硬件缺失背后的成本考量

AED设备单价约2-3万元,每年维护费用超5000元。某城商行测算显示,若全国22万个银行网点全部配备AED,行业年增成本将超50亿元。更棘手的是,按照《医疗急救条例》,配置AED需配套持证人员,这对员工流动率高的银行构成挑战。不过也有创新案例,江苏某农商行与社区医院共建"急救驿站",既分摊成本又实现资源共享,该模式正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

服务温度如何量化考核

当前银行服务评价体系主要聚焦业务效率,某国有行2023年服务标准中,136项考核指标仅2项涉及应急管理。业内开始探索将人文关怀纳入KPI,比如招行试点"应急响应指数",将急救设备配置率、员工培训时长与网点评级挂钩。专家建议,可借鉴日本"金融服务+社区关怀"模式,通过减税等政策引导银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让冷冰冰的金融场所变成有温度的公共空间。